黨建標準化規范化提升行動丨紅脈領航“地生金”: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的黨建賦能實踐
國土空間規劃設計院黨支部始終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根本任務,著力發揮戰斗堡壘作用,創新構建“紅芯引領”工作機制,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踐行“兩山”理論的主戰場。推動形成“支部定方向、黨員打頭陣”的聯動格局,累計整治土地面積超10萬畝,帶動10余個鄉鎮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,在黨建引領與業務融合中展現了新核西南院人的使命擔當。
土地整治的數字化革新之路
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常常面臨“硬骨頭”。支部黨員干部以實干和創新展現出強勁的攻堅力量。
在鳴鳳鎮宅基地復墾項目中,劉若鵬帶領團隊連續45天走訪2400戶村民,探索形成“三訪一議”工作法(訪老黨員知村史、訪鄉賢明村情、訪群眾聽村聲,議安置方案),并推出“自愿置換+就近安置”模式,推動閑置宅基地復墾與集中居住點建設落地。團隊還運用無人機航拍、GIS分析和“五維評估模型”,精準篩選優先整治單元,使耕地數量增加4.8%,質量等級顯著提升,結余建設用地指標近1500畝。
在曾家鎮,王達召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統籌推進空間優化、環境美化和產業煥新,助力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。他帶領團隊熟練運用無人機航拍+GIS空間分析技術,為土地資源“家底”精準畫像;通過“一房一策”破解鄉村建設分散與民宿產業發展的矛盾,實現整治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。
黨建引領成為整治的“核心驅動”
在黨建引領下,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團隊不斷探索經營管理新路徑。劉宇航帶領突擊隊成員立足凌家鎮項目實踐,推動形成“政策共研、經驗共享、項目共推”的工作機制,實現業務模式由“單點突破”向“區域深耕”轉型。通過與地方政府、平臺公司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,重點推廣“全域整治+高標準農田建設+農業園區”“整治+生態修復+林下經濟”等復合模式,已成功簽訂7個土地整治設計合同,并同步推進10余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編制工作。
數據賦能成為整治的“中樞神經”
以胡獲為代表的青年突擊隊成員,在黨支部的堅強領導和黨員先鋒精神的感召下,與團隊攜手為鎮域經濟、鄉村振興和民生改善注入活力。他帶領團隊研發土地資源數據庫,實現全要素數字化管理,并結合資源評分系統,從六大維度提升方案編制效率;通過三維建模識別風險點,為整治注入智能決策動能。同時,他探索的“政府引導+企業投資+鄉鎮協同+村民參與”機制,實現了土地資產化,使項目周期縮短30%、資金效率提升25%。
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范式創新
以“深耕川內、多點突破”為方略,把握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機遇,上半年國土空間規劃設計院與20余區縣洽談,落地跟蹤10余個項目并實質推進,目前,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儲備合同金額同比實現顯著增長。
從政策研究到落地實施,從技術創新到模式突破,國土空間規劃設計院始終以“釘釘子精神”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。黨支部堅持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實,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。未來,支部將繼續深化“整治+”戰略,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鄉村振興的沃土,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規劃智慧和黨建力量。